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诞生于洋务运动期间的民族工业,因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等原因,在甲午战争后至一战前获得初步发展。洋务运动后期在上海开办的江南制造总局,以及在福州开办的福州船政局,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造船工业。
——江南造船厂和马尾造船厂见证民族工业兴衰发展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诞生于洋务运动期间的民族工业,因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等原因,在甲午战争后至一战前获得初步发展。洋务运动后期在上海开办的江南制造总局,以及在福州开办的福州船政局,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造船工业。
此后近百年时间里,战乱硝烟使得船舶工业艰难前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船舶工业重新起步,形成了完整的船舶工业体系,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一个支柱产业,也成为世界船舶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船舶工业是关系国防安全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以南北两大造船厂为代表的船舶工业,不仅是中国百年工业发展的缩影,也是近现代百年风云的重要见证者。其从诞生之时起,就承载了一个民族濒临绝境的富国强兵之梦,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兴衰发展,也折射出仁人志士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艰难历程。
近代民族工业从洋务运动开始,最早始于造船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建,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还附设翻译馆、广方言馆和工艺学堂,有“中国第一厂”之誉。
在福建,在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的再三呼吁下,1866年,清政府在马尾设置“总理船政事务衙门”,任命曾为江西巡抚的沈葆桢为首任船政大臣。接下来,南北两船厂便开始了一场竞赛。
1869年,福建船政制造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1889年,船政学堂毕业生设计制造出第一艘钢甲巡洋舰“龙威”号(后改名为“平远”号),相隔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由生产木壳兵船、铁胁木壳船到钢甲军舰,连续跨越了造船技术三大步。至1907年,福建船政共造舰船40艘,占当时国内自造舰总量的70%。
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出掌制造局大权,他主张“造船不如买船”。从1873到1885这12年间,江南制造局总共只造了4条船。由于甲午战败的影响和官办企业的管理问题,整个制造局业务不振,惨淡经营,江南制造局完全停止了造船业务,福州船政局也陷入半停顿状态。
1904年冬,新任两江总督周馥视察江南制造局,看到船坞荒废,心有不忍,后力主“局坞分立”,把造船厂从制造局中独立出来,仿照商坞的经营方式运营。1905年4月,局、坞正式分家,取名“江南船坞”,隶属海军,而真正负责经营的核心人物是总工程师。从此,江南造船厂开始了“官办民营”的独立历史。
民国成立后,江南船坞更名为江南造船所。1918年,江南造船厂承造美国政府4艘万吨级木甲运输舰,这是中国造船业有史以来的最大工程,也是工业发达国家的首次政府订货,引起中外媒体关注。《东方杂志》这样写道:“从前中国所需军舰及商船,多在美、英、日三国订造,今则情形一变,向之需求于人者,今能供人之需求,中国工业史乃开一新纪元。”江南造船厂在造船数量、吨位等方面均超过了当时在上海造船业处于垄断地位的英商耶松船厂。
然而好景不长,日本侵华期间,江南制造局所在区域便成为日军轰炸的重灾区,逐渐丧失了基本生产能力。福州船政局同样遭到日军的狂轰滥炸和洗劫破坏,曾经名震一时的大造船厂变成废墟一片。
船政毕业生在甲午海战中殉国
福建船政创办初期,左宗棠、沈葆桢清楚地认识到培养中国自己的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并提出“船政根本在于学”的主张。1867年,他们创设了培育造船和驾船人才的船政学堂,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造船和航海高级人才的专科学校,也是我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
1871年,船政学堂组织学生远航实习,曾到过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口岸,成了中国海军最早的一次远航。这里培养出了严复、詹天佑、邓世昌、萨镇冰等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
“福州船政学堂很快取得成绩,并被晚清政府所重视,各地相继开办了多所新式海军学堂,有天津、广州、昆明、旅顺、威海等地。”海军陆战学院训练与管理教研室主任刘从军认为。
在位于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展示墙,有一张《甲午海战船政毕业生参战人员情况》图表,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叶祖珪、林永升等名列其中。船政文化博物馆馆长吴登峰告诉记者,这份46人的参战名单分属驾驶与管轮两个专业。甲午战争中,这些毕业生都是各舰主力,分别担任管带(舰长)、大副、机务等职。
“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之战中,我方12艘参战军舰的14名管带中,有10人是马尾船政学堂第一期的同班同学。其中,4人在海战中阵亡,3人随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对于那一段历史,吴登峰馆长烂熟于胸。
与船政文化博物馆相距不远、同处马尾马限山麓的马江海战纪念馆(昭忠祠),如今已将从马尾船政学堂走出去的甲午英烈,与马江海战中牺牲的福建水师官兵一起合祀,供后人缅怀、拜祭。
战后重兴摸索现代化进程
历经一个半世纪的风风雨雨,南北两大造船厂的大部分建筑或被战乱炮火所摧毁,或因风侵雨蚀而坍塌,满目疮痍。新中国成立后,江南造船厂在摸索中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并创下许多中国“第一”: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自行设计的远洋货轮、中国海军第一次环球航行的军舰、第一艘大型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兼远洋通信船、第一艘石油液化气船、第一艘跨海火车渡轮……
随着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日益凸显,受限于黄浦江水深及江上大桥通航高度的限制,江南造船厂只能建造8万吨级以下的船舶,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需要。2008年,江南造船厂从黄浦江畔整体搬迁至位于长江口的长兴岛,规模是原来的5倍,年造船能力450万吨,正在如火如荼再造一个“新江南”。
2001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后的马尾造船厂,在发展船舶工业的同时,更注重挖掘和保存船政文化。在马尾造船厂,部分厂房设施保存至今,厂内遗留有众多人文景观,如轮机车间、法式钟楼、船政绘事院、青州船坞,等等。当年的船政绘事院,如今已成为马尾造船厂厂史陈列馆,存放着几百幅图片资料和大量珍贵文物。根据福州市“十二五”现代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福州市拟搬迁马尾造船厂,深度挖掘保存完好的轮机车间。
采访马尾造船厂厂史陈列馆馆长林樱尧的时候,恰逢一艘新船下水,工人们欢呼雀跃开展庆祝。林馆长说,每到这个时候,庆祝现场的动人气氛依然会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员工。
【对话】马尾造船厂厂史陈列馆馆长林樱尧:
南方日报:中国的造船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您认为是这样吗?
林樱尧:是的,在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舰队就是当时世界水平最高的远洋舰队,充分展示出我国当时的先进造船水平。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的造船技术开始超越东方,中国的船舶制造业逐渐落后于世界。直到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了国门,清政府才开始着手建立近代船舶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马尾造船厂就是晚清洋务运动的成果之一,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不少“第一”。
南方日报:马尾造船厂创办之初是什么样的情况?
林樱尧:19世纪60年代初,在鸦片战争和英法联军入侵战争中,清政府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朝野上下纷纷讲求造炮制船“师夷长技”。在左宗棠的再三呼吁下,清政府在马尾设立了“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几乎是空白,建厂时采用的方式是从欧洲引进技术、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高薪聘请法国人为船政正监督。现在保存最完好的建筑,是生产船用蒸汽机的轮机厂车间,当年建造车间的砖是从厦门专门定制的,立柱是从法国进口的。这样的轮机车间在世界上只有两座,一座在法国,已经没有了,还有一座就在我们这里。
南方日报:“平远”号也参加了甲午海战,是主力战舰吗?
林樱尧:北洋海军有8艘主力军舰,多数从德国、英国购买,只有“平远”号是国产,是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近海防御铁甲舰,不过在甲午战争爆后发,它起初只是作为第二梯队在外围警戒。后来旗舰“定远”号发出归队作战信号后,它才赶赴战场参战,发射炮弹击中日本战舰“松岛”号和“严岛”号。“平远”号尽管进入战场时间较晚,参战时间较短,成绩却很不错。根据战后统计,在整个黄海海战中,“松岛”号共中弹13发、35名船员被击毙,多数都是“平远”号造成的。可以说,“平远”号对日本海军构成了重大威胁,是中国人的骄傲。
南方日报:两大造船厂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沧桑历史,您如何评价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
林樱尧:这两大造船厂是洋务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而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当年它无法摆脱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但对近代中国海军事业和军事人才的培养作出过一定的贡献。现在每次有客人来厂里参观,我都会带他们来看看轮机车间,走过这个车间,就是走过了中国工业的140年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