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两会领导人会谈下周即将登场,由于民进党拟发动群众抗争,令人担心又有大规模冲突爆发的可能。台湾《联合晚报》17日社论指出,其实,此时民进党应思考,如何以中间路线争取群众支持。

社论说,12月初进行的县市长选举,经过半个月的球探体育比分:解读,各方意见基本同意:国民党遭到挫败,民进党则展现了复元的生气。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两党如此的民意支持消长呢?

各方分析,除了马当局的政绩不够理想之外,另一因素就是身系囹圄的陈水扁无法再动员基本教义派绑架民进党。也因此,舆论建议,民进党应该正确解读选民发出的讯息。选民要的,是能够监督制衡国民党的力量,而并不是肯定民进党的激进“台独”路线。这次选举的主题属地方政务,不必特别炒作“统独”议题,民进党正可思考如何重新赢得台湾社会信任。而且接下来明年两个政党再次决战的焦点,是“五都大选”。换句话说,民进党能否持续成长,端赖此时对于都会居民的说服力。都会居民的中产阶级性格更强烈,对于经济议题的敏感度更高,也就对激进的意识形态立场接受度更低。

从这样具体且现实的条件上看,民进党应该更小心、更有智慧地处理即将登场的第四次两会领导人会谈。民进党有权利、也有责任表达不同的政策主张,然而,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才是最有效的呢?

社论指出,动员群众骚扰包围只是众多方式中的一种,不应该被视为理所当然。从民进党本身的政治利益上看,动员群众必须承担极高的失控风险,就算民进党事前事后划清界线,说失控举措是“个人行为”,毕竟还是直接影响党的社会形象。而且这种动员还会让基本教义派再度在民进党内抬头,重创民进党对于主流民意的说服力,伤害明年“五都大选”的布局。

蔡英文主席难道不能有更高的智慧,用更负责任的态度,创造让两会领导人会谈的议题可以理性沟通的机会?提出更明确的政策,与国民党乃至大陆辩论两岸经济的未来,如此来赢得知识分子与中产阶级的尊重信任,不是对于民进党的发展更有利的路线吗?何必非发动群众不可?

?

' />
第四次两会领导人会谈将于12月22日在台中举行,岛内最新公布的一份民调显示,有六成的台湾民众支持通过制度化协商来处理两岸交流衍生的问题;对此次四项协商议题,超过半数的台湾民众持正面肯定的态度。

回顾近两个月来,两岸交流屡掀高潮:台湾海基会新闻交流团登陆参访、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访台、胡锦涛连战第二次在APEC场合会面、“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在台举行、两岸金融备忘录(MOU)完成签署、河南“中原文化宝岛行”系列活动在台展开……这些得到台湾主流民意支持的一系列交流盛事,无不在提醒人们:两岸交流“不怕慢,就怕站”,两岸交流贵在坚持,必须而且一定会坚持下去;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坚持,才有了两岸今天的和平局面;也只有依靠这种坚持,才能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两岸交流坚持下去有民意的支撑

回顾去年此时,岛内还充斥着一股对两岸交流速度是否太快的质疑声,但正如马英九在就职一周年记者会上所说:一年来两岸交流已得到多数民意认同,“如果要我们回到执政前8年的情况,对不起,我真的做不到,那并不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走的路线”!

对比今天,11月16日晚MOU签署后,在新加坡挂牌的摩台指期货立即受到激励大涨4%,17日早台股一开盘也呈现积极效应,可见岛内对这项两岸金融合作的进展抱持了怎样乐观的态度。旺旺中时民调中心于12月16日完成的电话民调也显示,38%的受访者觉得目前两岸交流速度刚刚好,11%的人强调应更加快两岸的交流速度,与马当局执政满周年时的相同调查相比,觉得两岸交流速度慢的人数有明显增加。

两岸交流坚持下去有丰富的载体

今天的两岸交流,不仅人数逐渐增加,内容亦十分广泛,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俨然已是“百花齐放”的时代;聪明的中国人,正在以日益丰富的载体,搭建起两岸间不可缺少的各种交流平台。

以上个月的几件事来说,江丙坤在率领海基会新闻交流团拜会大陆《人民日报》和新华通讯社时,提出了两岸应在“大三通”之外再加上新闻交流这个“第四通”的说法;显然,两岸交流还有很多可以经营的空间,新闻交流非仅有利于两岸对信息的需求,更有利于消除两岸人民隔阂、增进两岸理解的功能正在受到重视。梁保华的台湾行,则被舆论称为“省区市组团访台,充实了中央、基层民众对台交流‘一高一低’之间的‘中间地带’,使大陆对台交流的层次更加全面、内涵更加丰富、领域更加宽广”。而即将到来的第四次两会领导人会谈,岛内公布的民调也显示,多数台湾民众对这种通过制度化协商来处理两岸交流衍生问题的形式非常支持。


?? 两岸交流坚持下去是历史进步的要求

11月13日至15日在台北举行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上,前驻法大使吴建民一句“我们过去不可能来台湾,现在来台湾,就是说明两岸关系又跨越一步”引人深思。台湾《旺报》评论说:这次盛会确实得来不易。有人统计,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发生过6531次战争,可谓年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尤其近百年来,中国饱受列强侵略和内战消耗,国衰民疲;直到近30年,中国处于未战状态,两岸得以各自摸索发展道路,期间若发生任何一场战争,后果都难以想象。

是啊,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的经验丰富、它的教训深刻,两岸交流没有理由中断,中国崛起需要交流,两岸和平发展需要交流,现代的炎黄子孙,绝不能再重复古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无奈了。

两岸交流应有“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的胆识

还是在“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发言盈庭之中,大陆团长郑必坚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的确,两岸能从过去走到今天,不正是“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的结果吗?“两岸即使仍存在许多重大分歧,但我们已经站在一起,进行坦诚的交流对话”,这不仅是这个研讨会的意义所在,也为两岸未来的交流指明了道路。

以MOU的签署为例,两岸在今年4月底签署金融合作协议,至今7个月才正式签署MOU,一路走来,波折比想像的多,但双方往返折冲,达成的共识也有很多。因此,“沟通”是必要的,但如何在没有共识的情况下进行沟通?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中找寻未来可行的出路?都在考验着两岸中国人的智慧。

截至目前,两岸举行过3次两会领导人会谈,签署了9项协议、发表一项共同声明。提到这些,笔者总会想到江丙坤说过的一段话:“陈江会谈”有如在台湾海峡搭起了一座桥梁,而3次会谈所签订的9项协议,则有如在台湾海峡的桥梁上再建9条高速公路,这不仅拉近两岸距离,也改变了人民生活,同时也使两岸经贸合作更加顺畅。今天,我们欣喜的看到,两岸各界都在为如何增加这些“桥梁”与“高速公路”上行驶的人与车辆积极努力着。开创新纪元、跨出历史的一步……这些屡屡从两岸交流新闻中冒出的词汇,由媒体人的笔端流出,也实实在在地写在两岸人民的心中。展望第四次两会领导人会谈,期待会谈顺利,期待更多惊喜与感动,期待交流的涓涓溪水,汇成冲破一切障碍的澎湃大潮,期待交流的笔触再次写出新的“历史记录”,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