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为表彰李娜法网夺冠奖其60万元奖金,李娜将税后的48万元凑够50万元捐出。但李娜的家人团队表示,拒绝通过红十字会捐助这笔钱,并决定亲自去落实捐赠。(7月8日人民网)

李娜怎么捐钱是个人自由,旁人无权干涉。李娜宣布拒绝红十字会而直捐,理由也不复杂,“听说了很多基金会不作为之类的事情”。当慈善机构失去公信时,人们自然会“用脚投票”,在“郭美美事件”发生后有网友要求红会退还善款一事中就可见一斑。

但李娜是公众人物,会有示范效应,会有更多的公众人物或个人,选择绕开公益组织而直捐。当社会日益排斥慈善机构,慈善组织的存在还有多大必要?

如果慈善事业更多地依靠一己之力来维持,慈善机构的资源整合功能和财物配置功能被削弱,慈善的效率将大打折扣。拯救慈善事业还是要回归慈善组织本身,当慈善机构失去公信时,用更严苛的要求来鞭策并紧盯慈善机构,才是慈善事业的出路。

慈善事业的发展可能会有许多黑暗,但最好的解决方案不是绕开这片黑暗,而是变黑暗为光明,这才是对李娜直捐的合理解读。

' />
郭美美事件发展至今,公众和媒体的追索还不能停止,对由郭美美引出的中国红十字会乃至所有慈善机构的诸多问题更不能视而不见。中国红十字会应该以最大的诚意面对此事,一方面公开信息,接受公众的审视;另一方面建章立制,将运作模式规范起来。

网友郭美美自称“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在微博上炫耀豪宅、名车、名包,引发了公众的疑惑和愤怒,也将中国红十字会拖入了信任危机之中。过去十天来,郭美美微博致歉,媒体深入调查,网友不断爆料,红十字会反复“辟谣”,事情真相在经过“罗生门”般的言说后,并没有变得清晰。

“郭美美炫富”事件发生之初,中国红十字会曾经斩钉截铁地回应:中国红十字会没有“红十字商会”机构,也未设有“商业总经理”职位,更没有“郭美美”其人。显然,中国红十字会急欲与郭美美彻底划清界限,但网友和媒体并没有因为这个声明而疑虑尽消。媒体后续披露的信息证明,郭美美的确不像网友开始想象的那样身为红十字会的内部人员,但也并非跟红十字会全无关系。按照目前的进展,两者之间的隐秘关联似乎是这样的: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是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于2000年提出申请,经中国红十字总会批准成立的行业红十字会组织。而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借壳”的王鼎公司,又是中红博爱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东。中红博爱公司有一名董事叫王军,其女朋友是郭美美。就业务关系来说,红十字会是博爱服务站项目的主办方,商业系统红十字会是承办方,中红博爱公司是此项目的运营公司。

目前,媒体并没有发现郭美美炫耀的财富是以不正当手段从慈善项目中攫取的,倒是有中红博爱的人证明:这些都是其男友为讨其欢心而送给她的。看上去,一个曾被网友视为通过慈善中饱私囊的“惊天丑闻”,正在演变成了一个参与慈善项目的富人瞒着妻子千金买笑的桃色事件。然而,没有发现并不等于确实不存在,不管是中国红十字会大呼冤枉,还是中红博爱人士间接为之撇清,都还只是单方面的说词,在没有给出权威的调查结果之前,公众有权保持怀疑。

在此次穷追郭美美事件的过程中,网民表现出了相当的成熟和理性,他们没有威胁郭美美的人身安全,只是要求把郭美美身后的猫腻查个水落石出。网上的炫富之人多了,网民为什么只揪住郭美美不放?因为事涉红十字会,因为公众捐献的善款可能已被盗用。网民并非无端怀疑红十字会,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他们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既有程序上的因由,也有实体上的依据。

首先,包括中国红十字会在内的官办慈善机构,在善款的筹集、管理、使用方面缺乏必要的透明度,有爱心的公众似乎把钱捐出去就完了,无法清晰掌握善款的流向和使用效果,而红十字会还时不时爆出“天价餐”、“天价帐篷”等负面新闻,最近更被审计署发现多笔资金有问题。把所有因素综合起来就不难理解:一个身份模糊的郭美美为何能轻易把公众的怒火引向红十字会。

其次,尽管对郭美美事件的追问暂时没有发现红十字会的重大过失,但人们还是由此看到了很多“秘密”:“博爱服务站”是一个公益性的项目,却有营利性活动掺杂其中——服务站的橱窗和车体上有广告。公益项目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这种行为是否得当?由一个项目推及整个系统,商业系统红十字会既有公益性质,又有商业属性,它以慈善的名义开展商业经营,多家公司以复杂的股权关系参与其中,运作过程谁来监管?利润分配是否合法?这些问题可能跟郭美美无关,但跟公众利益有关,跟中国慈善事业的成败有关,需要问个清楚。

因而,郭美美事件发展至今,公众和媒体的追索还不能停止,对由郭美美引出的中国红十字会乃至所有慈善机构的诸多问题更不能视而不见。中国红十字会应该以最大的诚意面对此事,一方面公开信息,接受公众的审视;另一方面建章立制,将运作模式规范起来。

' />
对于持续发酵的郭美美事件,红十字总会王汝鹏秘书长提出希望公众能够理性看待。怎么个理性看待法?怎样做才算理性呢?秘书长没有说。

像王秘书长那样,着意于“红十字商会”与“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名称的区分,够理性的吧。但像“某些”网民那样,揪着名车名包的炫富帖就刨根问底死缠烂打的,是不是就不理性了呢?

无论如何,还是有网民回帖“支持”王秘书长的,说要回归理性;说以后捐款行善的确要理性;说红十字会一日不公开账目,就一日不捐款,云云。用脚投票,我看,这不是赌气,不是意气用事,而是真正理性的态度。将善意托付给值得信任的人和组织,我们有选择的自主权。

郭美美事件越“闹”越大,按王秘书长的判断,是因为一些网民的不理性。但如果求诸事实,公众对炫富女郎的兴趣,还是因为红十字会在中国慈善事业中的超大份额和影响力。规模大、分量重、但欠透明,红十字会身陷公众舆论的漩涡是迟早的事。郭美美只是一根导火索。

在中国慈善事业中,红十字会独占大半壁江山,这与近几十年来国家社团管理的政策不无关系。我国现行的社团登记管理制度要求对社会团体进行双重管理。民政部门负责社会团体的登记注册,但前提是该团体要先获得业务主管单位的审查同意。而所谓“业务主管单位”,1998年发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有相当严苛的规定。因为找不到“婆婆”,不少致力于公益慈善的社团难以获得合法地位。和李连杰的壹基金一样,很多社团都面临这种双重管理体制造成的困境。

这一体制性的阻碍有望得到解除。日前,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一次会议中表示,民政部门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履行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一体化职能。这意味着,上述三类社会组织将可直接登记,改变之前的双重门槛。

这是一个值得称赞的改革举措。对于有志于公益和社会服务的群体,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从网上的评论看到,有人将这项新政的出台归功于郭美美事件。这恐怕是一个善意的误会。事实上,社团登记制度的改革早在3年前就已经在深圳试水。去年初深圳民间组织管理局因为“无主管登记”的改革而获得第5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现在民政部的表态,可谓水到渠成,看来是要将试点成果推而广之。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慈善社团取得合法地位,可供我们选择的捐赠对象必将增多。多元化的一个好处,是形成有序竞争的氛围和压力。公开、透明、负责,将是慈善社团的底线。没有足够的公信力,将难以吸纳社会捐赠。

郭美美事件对红十字会的影响,现在尚难下定论。但慈善社团登记的开放,必将带来慈善社团的规范化,促进其整体水平的提升。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渠道,公众会少些怨气;社团在相互砥砺之间,也会习得与公众对话所需的德行。理性,或许也就不远了。相关新闻:

' />
7月4日,中国红十字总会开通微博回应“郭美美”事件。红会秘书长王汝鹏称,部分网友情绪偏激,对红十字会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盘否定,以偏概全,希望公众和媒体能够“理性看待”这一事件。(《新京报》7月5日)

“郭美美”事件俨然是根点爆舆论的引线,焦点直指红十字会的信誉。她跟红会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灰色纠葛,让个人炒作在暧昧的联想下,演变为关乎慈善风险的公共事件,在这起风波里,红会已然遭遇公信力危机。

支吾多时之后,红会终于站在微博平台上,作出解释。本以为扑朔迷离的剧情就要敞亮,孰料红会的表态并不爽快——“希望公众理性看待”。言下之意是公众失之偏颇,不解红会苦衷,冤屈之态,溢于言表。可是,究竟是你“不理性”,还是我太偏激?

诚然,在众声喧哗中,确实不乏猜疑,许多“不惮以最坏的恶意的揣测”是基于感性的事实判断,对红会贡献全盘抹杀,也确有矫枉过正之嫌。可揆诸现实,公众汹涌的臆测与批评,何尝不是真相奢侈下的饥渴呢?若红会能“敢于直面惨淡的事实”,杜绝讳疾忌医,依循“谣言止于公开,信任源于透明”的定律,人们何至于如此倒逼?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公权傲慢、真相阙如,滋养了公众某种程度上的所谓“偏执”。

在慈善透明度低、组织封闭化运作的语境里,“郭美美”极具眼球效应,她的出现舒展了公众压抑已久的监督权,提供了难得的个案化出口,由此,大家隐约看到红会“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不堪景象。

民众围观无关“仇富”,那毕竟是私德范畴的事,而是源于按捺不住的知情心和朴素的正义感。红会到底有没有慷百姓之慨,让善款落入私囊,这对公众来说至关重要——红会管理着汇聚万千的善款,若运作上打“小算盘”、公帑私用,则是对慈善的挥霍。

谁都不愿自己的解囊相助反而沦为寻租筹码;谁都鄙夷慈善组织边打着煽情口号,边谋取私利。可公众的向善意愿,总是在慈善机构的“谢绝监督”姿态里碰壁;就连遇上“假公济私”的危机,红十字会也显得很淡定,只有“粗线条”的描述,没有就公众疑惑细心解释。轻描淡写的回应,怎能消除人们丛生的疑窦?疑云难消,就只会增添新的疑虑——如此看来,非但公众没有“偏激”,没有“不理性”,而是红会一直“不理性”。 (佘宗明)

' />
近日,有两对母女分外吸引公众眼球:一对是干露露母女,另一对是郭美美母女。

干露露母女爆得大名源于“浴室征婚门”,其母先曝光干露露裸体征婚视频,后在lady呱呱节目现场大爆女儿房事并大肆打骂女儿以致节目几度中断,随后网络爆出这对母女早年间拍摄的不雅影视片断以及非但不困窘反而甚是潇洒的生活状况。如果说这一切都是炒作,那么,这场炒作达到了目的:她们火了。至于怎么火,火了又如何,不是本文讨论的范畴,且按下不表。

郭美美母女的走红源于女儿的炫富。这些年炫富女层出不穷,网友们之所以奋勇人肉和追杀,一些新闻媒体也做了深度挖掘,并非网友和主流媒体闲得发慌,盖因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扯上剪不断理还乱的瓜葛。而在郭美美身后,有一个令无数萝莉尽折腰的资深气质美女妈妈。

尽管郭美美事件尚有很多未解之谜有待进一步解密,但正如《纽约时报》所云:“年轻女子郭美美的炫富照片像是给中国的慈善事业投了一颗手榴弹。”公众因此明了自己的血汗钱变成了什么,自己的拳拳善心被蹂躏成什么样。不得不说,中国人真的太善良太隐忍,在2008年汶川地震不久爆出天价帐篷以及上海卢湾区红十字会爆出万元酒席账单之后,人们仍一往情深地委托红十字会转达自己的爱心,直到郭美美事件的曝光,人们才发出不再容忍的咆哮。

干露露母女和郭美美母女的发迹、尴尬(不排除郭氏母女获罪的可能),看似鱼有鱼路虾有虾路,但其内核与所有翻船的贪官污吏有着道妙暗合之处:被金钱豢养的背后是被权力豢养。对这两对母女进行道德批判是轻松的事,但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我们几乎没有看到过富二代、官二代以外的小伙子炫富?

人是动物的一种,能摆脱多少动物本能,看各自的进化程度。动物的生存法则是争夺生存几率、生存空间和播撒DNA的机会。男权当道,除了祖宗赏赐的好皮囊外无一强项的女人,在丛林法则盛行的社会里属于资源匮乏的物种。人皆有追求各自幸福的权利,但被成功学深度洗脑的人们深信结果比手段和过程重要。这不是两母女之疾,这是土壤土质不好。

' />
住豪华别墅、拎爱马仕包、开玛莎拉蒂跑车、骑德国纯种马、出行坐头等舱……这是20岁女孩郭美美在网络空间发布的自身生活场景。由郭美美炫富而引发的网络围观热潮和舆论风暴,从6月20日起至今未见消停迹象。7月4日《羊城晚报》报道,“郭美美回京接受警方调查,网友担心是‘丢车保帅’”。这里,警方介入和“网友担心”,似乎都意味着郭美美凶多吉少。

由于郭美美经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身份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中国红十字会处在了舆论漩涡的中心,遭遇“史上最严重的信任危机”。该会为维护“合法权益和良好声誉”而向公安机关报案的举措,不能说一点作用都起不到,至少,这算亮出一种“不怕调查”的姿态,同时,还说明了该会处在百口莫辩的尴尬处境,不得不主动邀请第三方介入。

无论郭美美炫富出于无知还是有知,不管她炫富的本意是什么,总之其后果“相当正面”,以至于有网友称郭美美其实是个“卧底”。若不是这位女孩的炫富,挖掘其暴富之深层原因的大规模“人肉”与查证活动,则不会发生。

多年来,公众连慈善机构的组织框架都不清楚,不知道其名之下存在的那些“秘密机构”,及其多种多样的为探索“可持续公益”而进行的赚钱活动。而这一场由网民发起的网络反腐风暴,真切地普及了“慈善知识”,加深了对中国正牌慈善机构组织体制、活动特点的了解。按常理说,这效果也该是红十字会所期待的。

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汝鹏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称:郭美美事件引起公众强烈反感,实际上是公众仇富、仇贪的情绪体现,是公众对社会现象不满的集中发泄,“公众的愤慨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很冤屈”。

我来回应一下他们的“冤屈”吧:而今公众的“仇腐”,已不再停留于“情绪”和“发泄”的层面,“对社会现象不满”,此说还不是很准确,公众的不满,早已理性地集中于权力运行机制。

郭美美是谁,问题不重要,一开始就不重要。她背后是谁,她的巨额财富怎么来的,得益于何人、何事,这才是网民们一心要搞明白的问题。百度数据显示的关于郭美美的23.7万次的日均搜索次数,要找的是:非正常暴富者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

这只手并非“人手”,而是其他。即便从郭美美身后找到了一只、数只具体的人手,那些人手也只是代表和象征之物。

经济学上说的“看不见的手”,指的是正常情况下维持市场健康的内在机制,冥冥之中,它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活动。我这里借用这个概念,却是为了表述“权力偷偷进行且全面支配”的状态。

关注郭美美事件的网民,渴望阳光政治、阳光权力,他们愤慨并攻击,以“不见光政治”为最终攻击对象,打掉权力政治生活中的“看不见的手”,将权力洗白成“看得见的手”,正是不满背后的诉求。

(作者为知名网友)

' />
中国红十字总会昨日发表声明:暂停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一切活动。将邀请审计机构对其进行审计,请中国商业联合会调查其运作方式,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结果。红十字总会同时表示与商业红十字会属于业务指导关系,不参与其账户管理工作。(7月2日人民网)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能够发表上述声明,不论是出于自保而采取的“断尾逃生”之举,还是出于对整个慈善事业诚信危机的深切担忧而采取的权宜之计,都是一种进步。

可以说,从高价餐饮票据事件,到“超标采购420余万元”问题,到“郭美美”事件,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度已经大打了折扣。如果红十字会不能正视自身问题,那么,不仅要将中国慈善推进万劫不复的深渊,更要严重刺伤所有倾心慈善者的神经,不仅会引发慈善大厦的坍塌,更会诱发公众对整个民族、整个社会诚信的颠覆。连国内的慈善、公益机构及事业都没有诚信,那整个社会将没有诚信可言。公众怀疑一切,对什么都不信任的程度必然加剧。

所以,我们的慈善事业,想要发展下去,在公众面前建立诚信、重塑诚信,比什么都重要。慈善有诚信,才会广泛吸纳各界的爱心援助,并最大限度发挥慈善功能,为社会人群解围济困、防灾减灾。

而欲实现这一目标,红十字会除了加强内部整治,最需引进社会监督机制,增强工作透明度,让资金管理与运行公开、透明。另外关键的一点,是搞好红十字会各级机构的建设以及人员的选拔任用。笔者以为这是从根本上遏制慈善机构人员腐败的良方。

谁都知道,红十会虽是社会团体,但其性质却属行政机构,人员要由组织任命,更具职业特点,几乎是终身制式。这显然会助长对于慈善的惰性,容易滋生腐败。如果改变任命制为公选制,让真正热爱慈善的人进入慈善团队中来,真正将慈善还归社会,还归人民,那么诚信自然就归位了。慈善机构内废除终身制,实现人员流动,让真正有能力、有实力的志愿者从事慈善,慈善事业就会彻底杜绝盈利趋向,其效力及效果一定空前,发展前景一定会比目前好。

5月底,媒体曾有一则国际金融机构“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将用于抗击艾滋病的上亿美元对华援助资金冻结的报道,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原因,就在于全球基金组织与我国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的认识分歧。全球基金属民间组织,而我们承接其资金的组织是体制内的,属官方机构。如果我们政府不这么见钱眼开,让民间属于民间,断不会出现援助资金被冻结的后果。

或许,大笔的慈善资金掌握在民众手里,会让人不放心。但社会救助、慈善事业本身本来就是发于民间,止于民间的,永远具有草根性质。让慈善属于民间,才能靠近民众,才能对困难人群施以最直接的、“第一时间”的救助。

慈善组织能办慈善的事,能够守住本分,就是最好的诚信。中国慈善最要紧的,恰恰就是诚信,就是守住本分。这是我们的红十字会总会要反思的,也是我们的决策者们要反思的。

' />
最近,郭美美事件持继发酵,扑朔迷离得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最新的消息说,中国红十字会发出紧急声明称,将邀请审计机构对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成立以来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在此之前,暂停商业红会的一切活动。

本来,一个年轻女子在网上炫富已经不是稀奇事了,倘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难以吸引公众的眼球。炫富并不违法,一个收入合法的富人炫富,围观者除了在道德上表示不屑或鄙视,并不能干预其个人行为。何况,在生活中,人们见到的炫富还少吗?富人炫富已经炫到选妻如选妃的份上了,不照样有那么多的人挤破脑袋,希望能“中大奖”。

郭美美在新浪微博上炫富数月也没有引起公众注意,但其认证信息修改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后,很快引暴眼球,公众发动网络特有的力量,像拨洋葱一样将郭美美一层层地拨出原形来。这说明网民越来越理性成熟,能分清公私之别,懂得何事何处应该干预。

其实,公众敏感于郭美美事件是由来有因的,除了红十字会的特殊身份外,至少与前些时的一件事情有关,那就是2011年4月,网贴称上海卢湾红十字会一顿饭花近万元。对此胡吃海喝,上海市红十字会责成卢湾区红十字会对超接待标准费用个人承担,超标款项现已追回,并通报铺张浪费现象。此事的处理定性相当模糊,信息公开也不全面,草草收场,无法让人信服。

这次,郭美美事件让红十字会陷入舆论漩涡不得抽身,也仍然是对事件定性模糊,信息不全所致。公众非常关心中国红十字会下属的商业系统红十字会与天略集团之间的相关合作,以及财务往来情况。只要中国红十字会如实公布真实信息,让公众有据可查,完全可以掌握主动,挽救信任危机。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中国红十字会没有公开包括财务在内的重要信息,却又在声明中说“一方面欢迎监督、一方面要求公众避免传播不实信息”。自己不能拿出真实信息,如何能消灭“不实信息”?

在红十字会的官方网站,迄今为止我们能看到的最新的、最有价值的财务信息,是2007年的报告,就是这样一份报告,只有收入来源和比例,没有关于募捐成本、财务支出去向的详细说明。这真让人怀疑,中国红十字会专业水平太低,还是有什么隐情无法公布细节。无论如何,讳莫如深只能让中国红十字会面临信任危机,让中国慈善事业面临信任危机。人们有理由怀疑,中国的慈善组织,能不能将善款和捐赠物品发放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会不会在运转过程中成本太高、产生腐败,这些怀疑长期得到不到很好的解答,会摇动着中国慈善事业的根基。

中国红十字会是一个成立于1904年5月29日的救济组织,在国际社会上一直被视为民间的、政治中立的组织,很难相信,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公益组织,在实际的运作中如此不专业。这种不专业仅仅是业务上的不专业,还是因为红十字会被纳入“公务系统”,享受事业编制、公务员待遇,受政府资助和监督,已经不是一个非政府组织,因此红十字会本身的目标与政府目标容易发生错置,财务上的信息难于完全公开?

无论怎么样,公益慈善是一项救死扶伤、人道援助的光辉事业,是靠激发人心之善,集合社会之力,做成爱心之事,它必是明明白白、干干净净,容不得半点玷污和暗箱操作。只有在阳光下行善,才能播撒慈善的阳光,黑色与行善永不相容。中国红十字会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光明磊落,经得起监督质疑,直至经得起竞争。

但似类中国红十字会这样的慈善机构之所以给人店大欺人之感,就是因为过于“垄断”,缺乏竞争者。例如2010年7月,国家曾下文要求玉树地震中的善款汇缴拨付到青海省政府和青海省红十字会等,由政府统筹安排,其他公益组织无法插手;又例如李连杰的壹基金要动一分钱,都要经过红十字会知晓与同意,很难说两者是平等竞争的关系,等等。这都让人担心慈善机构的官僚化带来官僚化的弊病。

假定在各类慈善机构中引入竞争机制,公众就有比较,一旦发现一家慈善机构有违捐助初衷,就可以另行选择,直到选择一家能准确无误地传递爱心的慈善组织。因此,培育社会慈善事业和慈善文化需要竞争,慈善机构的竞争不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而是以社会效益和社会信誉为目标,以公众更苛刻的行善愿望得到满足为目标。这其实也是对中国红十字会这样的慈善机构一种推动和刺激,促使它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公信力来保持对捐资者的吸引力。

' />
29日,记者登录香港红十字会官网,在首页即可找到年报一栏,内页公布了香港红十字会从2000-2010年的年表。每一份年表均列出财政及筹款报告、输血服务、赈灾及备灾、国际志愿人道工作等工作的具体执行情况和财务收支。值得注意的是,每份年报均附有“核数报告”,即长达50页左右的全英文专业报表。对于财务公开的问题,香港红十字会发言人表示“绝对做到财务透明”。(6月30日《南方都市报》)

连日来,广受关注的郭美美事件,也将中国红十字会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尽管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一再撇清与炫富女“郭美美”的关系,并申明与商业系统红十字会“不是领导关系,是业务指导关系”,但中国红十字会还是坦言这“是公众对慈善机构公开透明度不够的一次集中爆发”。笔者以为,不管中国红十字会如何漂白自己,其在此次事件中遭遇的空前挑战,却应该成为其警醒的信号和改进的契机。而香港红十字会“绝对做到财务透明”的做法,或许可以成为中国慈善的借鉴。

重树包括中国红十字会在内的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已经成为确保中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而拯救中国慈善的信任危机,最关键的是公开透明机制的确立,公开才有公信,透明才有尊严。而“公开透明”喊了多少年,其前行的步伐却姗姗来迟。红十字会的资金本来就是来自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的善款,向社会公开当在情理之中,再说,多一分透明就少一分质疑和猜忌,也省得反复澄清和口水之辩。一个顺乎民意、势在必行的公开透明的慈善制度,缘何如此难产。究竟是制度设计的难以定夺,还是技术条件的不够成熟,抑或是有关部门的极不情愿。

从媒体报道的情况看,香港红十字会的主要看点有二,一是善款公开透明。为确保专款专用,香港红十字会每年年末都会请国际会计事务所做审计,审计结果会在年报中详细呈现。长达50多页的报表,市民通过网页或电话均可查询到善款流向。为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作,香港社福署还将于今年8月实施新措施,规定慈善机构须在筹款活动后90日内在网页、年报、通讯或发给会员的特别通告刊载活动的审计报告,并保存相关文件供公众人士查阅。二是制度执行严格。按照香港红十字会规定,在捐款中会拨出不多于5%作为行政费;因工作需要而须宴请访客,午餐的金额为每人200港元以下,晚餐则为300港元以下,若有特别重要的客人需提升款待标准,均须事先取得董事会主席同意;为了防止机构内部运作产生猫腻,本会的受薪及非受薪人员,包括全职职员、义工及委员等均需遵守本会订定的利益申报机制及采购程序指引。若违反有关指引,均需接受纪律处分。

有人把中国慈善的不透明归咎于中国慈善的“起步晚”、“资历浅”,但根据中国在诸多领域动辄“用几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数十年发展历程”的超常规速度,推进公开透明的慈善不应该成为难事。因此我认为,认识上、机制上桎梏应当是主要原因。学习借鉴香港红十字会的经验,首先要有公开透明的诚意和勇气,一个“请”字,就表明了他们主动接受监督,不畏监督的内动力;其次要有公开透明的监督平台,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正在研发的“中国红十字会捐款信息管理系统”将在7月向社会推出,人们有望通过网络平台对捐款的接收、管理和资助流向进行在线查询。这无疑将是中国慈善迈向公开透明的可期进步;三是要敢于向违规行为问责。香港的廉政举世闻名,有规必循应当是成功实施公开透明慈善的关键。

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线,而公开透明则是支撑慈善公信的基石。不管是基于中国国情的自我创新,还是巧借它山之石的洋为中用,中国慈善已经到了为公开透明列出时间表的时候了。人们期待着中国慈善的“春天”早日到来。

' />
郭美美炫富,扯上了中国商业红十字会,成为舆论监督的重点对象。事件不断扩大,红十字会难逃干系。

郭美美的所作所为,应该有个交代,必须是有公信力的交代,否则红十字面临为危机是无法消除的。尽管红十字否定一切,信誓旦旦说明自己无关系、无贪腐,这是他说话的权利,事实究竟如何,他说了不算,必须有第三方的证言证词。

郭美美事件,再次印证我们的面对舆论监督的信心不足,面对网络围观的心态不适应,导致了中国红十字总会先是一系列带有威慑和恐吓的反应,接着又来了一个全盘否定,这是不是轻率,有待球探体育比分:,因为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是出乎预料的,他们总结的一个段子说,不查都是孔繁森,一查全是王宝森。是经无数次事实检验的。

红十字有权为自己辩护,我们也希望他是一块净土,但是就目前来看,他的工作许多不透明、不公开,就不能消除公众的疑问。话语权是公平的,也应该有大度让网友来监督,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印证了鲁迅的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当然这本来就不是战斗,所以支持红十字会报警,把郭美美是何方神圣尽快搞明白,这比红十字会发十篇宏文辩解都要有说服力。

郭美美如果是一场闹剧,给我们的思考是深刻的,为什么有人胆敢伪装来抹黑社会?如果郭美美真的有那么一丝踪影,红十字会的危机将是毁灭性的。这一切都在等待,这一切需要相信,在网络时代会有一股力量砸开这枚蛋,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东东!

' />
郭美美,这个90后三线女演员最近一周迅速红遍网络,火遍中国。

之前,郭美美还在微博无忧无虑地晒着自己的奢华生活:家住大别墅,玛莎拉蒂跑车是生日礼物……直到6月21日,她被网友“挖掘”出来,网友发现该女孩的微博认证信息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炫富的美女,和本该廉洁的公益组织形成凶猛对撞,引发公众对红十字会的严重质疑,纷纷将矛头指向红十字会一位郭姓领导:你跟她是什么关系?我们的捐款跟她的奢靡生活有关吗?

21日晚,郭美美在压力之下,改口称:自己所在公司负责红十字会的广告,故简称红十字商会。不久这条微博也被删除。22日,新浪取消了郭美美的实名认证,称:其原认证说明为演员,后经本人申请改为“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再后来,郭郑重声明:“我和红十字会没有任何关系”。

饶是有红十字会的正式辟谣,郭美美事件还在发酵,形成一场网络舆论监督的“瓜蔓抄”,涉及人员之广泛、层级之高,前所未有。网友们依据红十字会、郭美美的网上信息,展开人肉搜索。先是和红十字会有过合作的天略集团被牵扯进来,接着是跟郭自述的“红十字商会”名称相近的“商业系统红十字会”被曝光。红十字会几位领导被怀疑与郭美美有瓜葛。一位微博认证信息为文化部官员的网友,因在微博上与郭美美有“互动”,也卷了进来。甚至杨澜也“躺着中枪”,被网友翻出旧账:十几年前她拿过中国青基会的一笔20万元工作经费……一个三线女演员,就这样扰动了整个中国慈善业。

红十字会以辟谣应对,甚至在28日专门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坚称: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关,该会郭姓领导没有这个女儿,且他也没有网上传说的那块名表。

至此,大致可认定郭的确不是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但一个小演员何以找红十字会的晦气,且曾言之凿凿自己跟红十字会有“关系”?红十字会表示自己已向警方报案,警方目前有无询问郭美美,尚不得而知。另一方面,郭美美对红十字会造成的名誉损害,红十字会完全有理由提起诉讼。总之这事不能这么过去,公众需要一个完整的、正面的答案,而不是“选择性的否定结论”——要么由警方做出,要么由法庭做出。

因为郭美美事件,红十字会被放到聚光灯下“炽烤”。一方面,国家审计署查出红十字会有420万元的超标采购,被公众热切围观。另一方面,媒体也开始介入对红十字会的调查,商业系统红十字会能募款却没有法人资质的问题被曝光。6月28日,《晶报》更是曝出猛料,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在一个名为“博爱之窗”的项目中,居然与合作企业对善款分成,“捐款箱所募集款项的50%由各商业企业红十字会用于救助本企业危困职工,20%用于补充急救药品消耗,30%由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统筹安排”。

客观说,郭美美事件中不少网上传言是捕风捉影的。但郭美美之所以能火,能引发公众强烈质疑,在于中国慈善业之前长期积累的信任危机:如畸高“手续费”,不透明的财务状况,衙门做派,还有采购“天价帐篷”……风起于青萍之末,不信任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另一方面,网络兴起,已然改变了官民之间的对话模式和监督模式。政府审计是一年一次,网络上的监督每天都有。汝果欲辟谣乎?功夫在“谣”外!“危机公关”将是公权部门的常态,要做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光明磊落,经得起围观,还是要做好本身的制度完善、信息公开的工作。

“美美”之火是危,更是机,说明如今公益组织的信息公开、财务透明工作,已不能满足公众需求。那么,“美美”之火,能否引发公益组织革新的燎原大火呢?我们拭目以待。

' />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正在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这从网友的调侃可以看出。

慈善事业在内地起步较晚,近年来各种诈捐、骗捐多发,上海卢湾红十字会还爆出天价餐费的丑闻。慈善组织到底应该如何运作?所募善款去向应该如何监管?6月27日,记者采访了香港红十字会以及部分业内人士。(《南方都市报》6月28日)

香港红十字会,尽管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分会,但公信度高,备受好评,原因不外乎四个字。

一是审。为了确保专款专用,香港红十字会每年年末都会请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审计结果会在年报中详细呈现。曾几何时,李连杰的壹基金被称为“中国NGO中和国际先进经验最为接近的民间慈善组织”,获此褒奖,原因并不复杂,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负责壹基金的审计,每年要出具五份财务报告(四份季报和一份年报)。壹基金的流动资金,不仅由会计师事务所全程跟踪监督,且其账务全部在壹基金的官方网站上公开发表,让所有的人都能够看到。正如壹基金创办人李连杰所称,每一分钱的流向都有清晰的显示,到灾区去的时候不看收据,要看每个老百姓的签名和手印。

二是晒。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之后,要将长达50多页的报表向公众晒一晒,市民通过网页或电话均可查询到善款的去向。反观内地的一些慈善组织,有的甚至连网站都没有,更遑论晒报表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王行最日前透露,“我国的基金会超过2200家,其中1288家基金会没有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慈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新京报》6月10日)而事实上,早在2006年,民政部就颁发《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要求基金会向社会公布年度工作报告、募捐活动的信息、资助项目的信息以及财务会计报告。但从执行情况看,全国有一半左右的基金会,尚没有公开慈善内容和财务信息。为何不公开?不公开或许就存有猫儿腻。

三是说。说即说法,慈善者捐的钱用在哪里了,红十字会得给个交代,得有个说法,不是简单地向公众说,而是必须向慈善者说,据香港红十字会发言人苏小姐表示,“(香港红十字会)一定会给数额较大的捐赠者做文字图片和财务运用的报告,而小数额捐赠的市民,我们也会组织探访团去察看。”而我们看到,不少内地慈善者将钱捐出去了,却从未收到慈善组织的反馈信息,既不知道受益者是谁,也不知道受益者是怎么花钱的。更可怕的是,还有造假现象,据报道,一些慈善者通过一慈善组织一对一捐助了17名儿童,只有3名收到捐款。曾让他们感动流泪的学生来信,居然有8封是假的。

四是管。据报道,目前,香港慈善机构的监管由不同政府部门负责,慈善组织根据筹款行为向不同部门申请。据了解,负责监管的香港社福署还将于今年8月实施新措施,以加强监管工作。其实,社福署的管,不是官僚化的管,而是监管和服务,即尽量精简行政程序,方便进行筹款活动,同时力求确保这类活动不会对市民造成不便和滋扰,并保障捐款人的权益。此外,审批和监察机构筹款活动,并调查管理不善或行政失当的个案,问题严重的将撤销牌照。撤销牌照,这在内地恐怕不可想象吧?

其实,纵观审、晒、说和管,都是国际惯例,即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并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就是这简单的几个字,却发挥了巨大威力。做到这几个字,本来就是慈善组织存在的题中应有之义。

' />
相关评论:身陷危机的红十字会如何救赎

如果红十字总会能够根据媒体报道以及网络上的疑问,围绕公众最想知道的核心问题,做有针对性的解释说明,就能让公众感受到红十字总会的诚意,也才能获得信任。

昨日下午,中国红十字总会向部分媒体通报“郭美美事件”的情况。红十字总会重申,没有“红十字商会”的机构,也未设“商业总经理”职位,更没有“郭美美”其人;副会长郭长江既没有名叫“郭美美”的女儿,也没有名叫“郭子豪”的儿子。

在舆论漩涡之中,红十字总会及时召开通报会,是正确的做法。会议披露了一些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运作内情,如红十字总会和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关系,商业系统红十字会自2000年底成立至2005年,办公经费和工作人员差旅费均由北京“王鼎”公司承担,所有人均未在红十字会领取工资和报酬等。这样的解释和说明,相比原来的一纸严正声明,效果要好得多,也会让网民心中的不少疑问释然。

不过,相对于公众的期待来说,这次通报的内容和信息仍有不足。

比如,他们是如何对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等分支机构进行监督的?商业系统红十字会与天略控股集团的合作,二者搞的“校园安全行动保险卡”、附捐拍卖会,还有“夭折”的劝募活动等,红十字总会是否知情?此外,如果说一个并无紧密联系的商业系统红十字会似乎“株连”了红十字总会,那红十字总会该如何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品牌?既然已经报了案,案件进展情况有没有可以通报的内容?……这都需要给公众以说明。

网上的指责仍未平息,这个时候,如果红十字总会能够根据媒体报道以及网络上的疑问,围绕公众最想知道的核心问题,做有针对性的解释说明,就能让公众感受到红十字总会的诚意,也才能获得信任。

让民众感受到诚意,也与信息发布和公开的方式有关。如果红十字总会珍视民众的知情权,而且自己又真是清白的,那么这个通报会还可以更坦荡一些。其或许应该提前公布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而不是让许多媒体靠“小道消息”前往,同时也应该对媒体记者来者不拒,而不是有选择地通知极少数媒体参加。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参与的媒体越多,准确信息的发布范围会更广,也才会让更多的公众知道。言论渠道通畅而宽广,谣言才会退场,公信才能树立。遗憾的是,红十字总会选择了另一个方式,让他们的诚意打了折扣。

因为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善款运作不透明,很多慈善机构近年来丑闻屡出,公信力在下降。而从事慈善事业,就必然要承受格外挑剔的目光。不管有没有丑闻,公众“恶猜”、“监督”慈善机构,也很正常。

昨日,中国红十字总会透露,正在研发的“中国红十字会捐款信息管理系统”将在近期向社会推出,该系统将通过网络平台对捐款的接收、管理和资助流向进行在线查询。这是一个好事情,也说明民众的监督和慈善机构的自我改进,是能够形成合力的。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与红十字总会并无紧密关联(至少目前是这样)的郭美美事件的发生,对红十字总会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并非任何时候,都能引来民众关注的眼光。所以,这也是充分展示红十字总会业务职能、贡献、管理、慈善精神和危机处理技能的良机。作为一个相当成熟的慈善组织,应该有胸怀超越郭美美事件,从根本上反思问题,挽救公信力。

' />
昨日,连续四天没露面的“郭美美Baby”连发三条微博,称身份完全是她本人杜撰出来的。此前,“郭美美Baby”曾在微博中表示与中国红十字会无关。(6月27日新京报)

郭美美蹿红,绝对不在于其炫富,比郭美美有钱的中国人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少。炫富无非是个导火线,这头以点燃,就把红十字会牵涉进去。红十字会先是表示没有红十字商会,然后声称要走司法程序,追究郭美美的法律责任。但是,这仍然无法平息民众对红十字会的怀疑,原因无非是人们对红十字会的信任早已腐烂。郭美美再怎么承认自己造假,红十字会再怎么声明,都缺乏可靠的事实,没有公开具体的证据。这样,你让大家如何相信这些所谓的声明呢?难道大嘴一张,洋洋洒洒的说上一通,民众就能善意的远离这郭美美事件?

郭美美用中国红十字商会总经理的头衔注册,无非是觉得这个头衔能够震得住大家,得到更多粉丝的关注。那就想问下,为什么我们热衷于虚荣的头衔呢?实际上,是她看到了发酵自己的噱头,是社会对慈善组织不信任顽疾的一个缩影。红十字会下面的“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和天略集团被指责为合作募捐分成,这就不是郭美美的问题了,是红十字会没能做好洁身自爱,没赢得公众的信任。想一想那个被指责为“暴力慈善”的陈光标,很大程度上亦是对公益组织的不信任,让他千方百计的把钱亲手交给弱者。

在现代社会,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比如我们不知道哪些人需要救助,需要救助的人又不知道应该向哪些人求助,这时,慈善组织就成为“中间人”。这个“中间人”常态化,就成为一种制度安排。正如公众所言,慈善组织,没有隐私权,信息的透明是赢得公众信任和制度发挥约束力的先决条件。信息透明了,公众看到捐的每一分钱用在什么地方,公众才愿意继续捐,慈善组织也更愿意信息透明,这样就形成一个捐款积极性与信息公开透明的良性循环。但当前慈善组织信息不透明是道没过去的槛。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在对中国慈善信息披露状况进行梳理和分析时指出,目前在中国,对于捐赠人和社会公众非常关注的慈善款物用途、项目实施效果的信息,慈善组织的披露情况非常不乐观。调查同时显示,九成社会公众对慈善信息公开满意度偏低。(新华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慈善组织在民众心目中留下的阴影,不是自我声明就能挥之而去,惟有铁的证据,比如自身信息——募捐了多少钱,钱花在了哪里,人员待遇如何等等,都要让公众有获取的渠道。“一粥一饭,皆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公众捐的钱,也都是自己的血汗钱,既然捐了钱,就天然的形成掌握钱之去向的权利,不可剥夺。慈善组织若不尊重公民的知情权,或者是在慈善过程中“见钱眼开”,中饱私囊,以慈善为名行谋取暴利之实,恐怕慈善这个大厦,真的经不起折腾,轰然倒塌,也不是不可能。

只要红十字会没有做过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信息的公开就不是洪水猛兽。信息公开的彻底,公民知情权获得满足,对红十字会的猜测和疑虑自然消失,郭美美再怎么炒作,也都撼动不了红十字会这棵大树。

' />
一位二十岁的女子郭美美,利用微博炫富,惹得网络人肉,有关机构也面临着公共压力。人们要搞明白这年轻女子的钱是否来路清楚。

作为《仇富》的作者,我自然希望对此事能穷追猛打,弄个水落石出。不过,我同时也发了段微博,坦言在郭美美炫耀的照片中,“车的牌子不认识,其他还有神马,更看不出来……觉得她的行头,美国的店里二三十块能买到。炫啥?俺土吗? ”

话虽然调侃,却是字字真实。也许她那些东东在美国店里也很贵,所以我特地用了“觉得”二字。反正那个包包二十美元我是不会买的。此话引起的反响,也在情理之中——“装纯”、“装B”的骂声一片。我只好再发一条:“年轻人,请教育我这顽固不化的老头。我不认识郭美美身上的牌子,你们说我装。我在你们这么大时,最崇拜的女性是居里夫人,讲她的电视连续剧每天等着看。我追的女孩子,即现在的配偶,从不化妆,不戴任何首饰。我哪里获得这些知识?没说你们认识牌子咋不对,是觉得你们不理解别人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生活。 ”这当然无法平息众怒。 “显摆”、“你才在炫富”等等的指责还是不断。对此,我倒是欣然接受。我的职业是教师,平时要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

记得几年前参加学校的一个典礼,西装革履地去了,回家正好被女儿撞见。天真无邪的女儿上下打量着焕然一新的爸爸说:“你咋不像我的爸爸? ”

我问:“你的爸爸应该什么样子? ”

“我的爸爸总穿着件T恤衫,上面还有个洞。 ”

这不仅是我的生活,也是我给女儿树立的一个样板。我同样也希望这么“显摆”给下一代看。

我顺手写了另一段微博继续“显摆”:“第一次买车两眼一抹黑。问朋友该买啥。都说本田好。马上到旧车行要个便宜的本田。对方问:啥本田?我说:就是本田。闹半天,还有Civic、Accord等车型。后在朋友帮助下决定买Accord。但人家又问:啥Accord?这不是折腾人吗?我第一次买车呀。现在富人那一身摆设我咋懂?咱不仇富了。真不知该恨谁。”

我当然知道,天下的好车有的是。但是,如果你买不起的话,和你又有什么关系呢?操那个心干什么?对那些没有关系的事情视而不见,集中精力干最重要的事情,难道不是更有意义的生活吗?

我不是清教徒,并不会排斥舒适生活。名牌之所以是名牌,自有其道理。不过,我对中国的年轻人在名牌上的知识之丰富多少有些担心。既然那些奢侈品是大家望尘莫及的,为什么那么多人从照片上一眼就认出来?这说明许多人一天到晚惦记着那些。人如果一天到晚惦记着自己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并且让这些东西界定自己的生活,那绝对不是件好事情。

孔子教育学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他强调的是内在的品性。迷恋牌子的人,可能往往缺乏这种品性,而希望用名牌把自己标记出来。年轻人对奢侈品太 “识货”,也许是因为自己太没货。无论是为人师长,还是为人父母,我们都有责任告诉下一代:人生在有些方面,还是淡然点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