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挂上“真维斯楼”的匾额,在清华学生和网友中掀起极大的波澜。记者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官网上发现,14个院所、实验室和楼宇等筹款项目也给出了“冠名费”,金额共计7.5亿余元。(《法制晚报》5月24日)
“百年校庆”带来的喜悦犹在,母校清华大学再次成为新闻热点。但这一次,莫名其妙出现的“真维斯楼”以及其背后的“冠名费”,突然让清华成了网民笑料,也令身为“清华人”的笔者百感交集,不由对这个“真维斯楼”进行一番深思。
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葛兆光教授开设的“中国古代思想史”选修课上,第一次听到了孔子思想中关于“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的议论。似乎留有一个印象,葛教授在讲解这一部分意思时,就曾顺带举过当时在清华能球探体育比分:到的一种现象为例,即学校周边充斥了打着清华旗号的各色公司,大有窃取清华之“名”的嫌疑。时隔多年,没想到这一次竟是清华主动把“名与器”连卖带送,付诸一家并非国际知名品牌的服装企业。抚今思昔,情何以堪?
还清楚牢记着,老校长梅贻琦先生那句脍炙人口的警世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下,清华正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其核心就应是吸引和培养一批“世界一流大师”,而不是热衷于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楼”。至于命名问题,假使出于某种确有纪念意义的需要,如“逸夫楼”之类还可接受,但怎能堂皇冠以企业之名?清华是造大师的学堂,并非卖楼名的广告商。相形之下,远不如改为“朱自清楼”、“闻一多楼”、“梁思成楼”等,更符合清华师生的“世界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师”之梦。
在我看来,“真维斯楼”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出现,仍然再次暴露出高校的一个痼疾,即学校管理体制以行政化为主导,广大师生对学校事务缺乏话语权,导致学校管理被“行政人”扭曲,进而学校也被一部分利益群体绑架。这一点,在学校后勤管理上尤为突出。当然,其深层根源还要归咎于国内高等教育体制僵化,使各高校因受“显规则”或“潜规则”的羁绊,既无法实现“教授治校”的学术理想,也更难真正做到以培养“大师”为己任。
又思及,老校长蒋南翔先生曾经痛呼:“华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战乱时代,“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总归有其客观原因。和平年代,假如仅仅因为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把市场经济的喧嚣灌入校园,而同样导致“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那就是一场人文悲剧了。毕竟是“细节决定成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细节完美。为一座教学楼起个什么名字,直接反映了学校的精神主张,岂能过多把经济因素搅和进去,去搞些不伦不类的名字呢?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校训如此,而“真维斯楼”们及其所附加的经济利益,在我看来绝难承载起“世界一流大学”。终究,缺乏人文精神,过于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荒废学术理想追求,顶多是建起一片高楼,却培养不出真正的大师。倘若如此,别说是区区7.5亿元,哪怕翻一百倍却也于国于民无益。振兴一所大学,首先就要“有所为亦有所不为”,有伤大学精神之事,即便付出再小且回报再大,也绝不可为。
- 2011-05-25“真维斯”冠名清华楼,大学风骨倒下
- 2011-04-25大学改革 期待清华敢为人先
- 2011-04-18纪念清华百年 为中国大学探寻未来
- 2011-04-14清华修复文科找回来的不止另一半
- 2011-03-25崔永元触动了清华教授哪根神经
- 2011-03-11清华分房是赤裸裸的福利腐败
- 2011-01-28官员去清华:巨款如何花得正当?